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8月1日,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运营满15周年。这个“起点”,标记了中国高铁发展的新篇章。京津城际之后,一大批高铁相继建成投产投运,我国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打造了具有世界一流运营品质的中国高铁品牌,中国高铁“金名片”越擦越亮。
复兴号动车组行驶在京津城际铁路线上。(中国铁路北京局供图)
(资料图)
15年,京津城际见证中国高铁发展一段重要历程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开通,经过改造的北京南站和天津站也在这一天正式投用,北京、天津两大城市间建立了快捷、舒适的轨道交通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京津城际延长至滨海新区于家堡站(后改名“滨海站”),乘客从北京最快可在1小时内抵达滨海。
【数字看发展】
随着客流增加,京津城际逐步“公交化”运行,最短发车间隔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统计,15年来,京津城际累计运送旅客3.4亿人次。
京津城际的变化是中国高铁发展的缩影。截至2022年6月,我国常态化时速350公里的高铁里程近3200公里;截至2022年底,高铁营业里程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背后的故事】
当列车以时速350公里运行在铁路线上,一个小小的凸起就可能造成事故。因此,高铁线路维护至关重要。2013年,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高铁工务段成立,目前负责京津城际等5条高铁共计1500余公里线路的维护。
“高铁运行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人防+物防+技防是监测的有效手段。”北京高铁工务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胥雷刚说,工务段利用车上、车下各种技术手段,对高铁运行线路范围内的风、雨、路基、隧道口等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所有大数据每天汇总分析,指导检修工作。
京津城际上的复兴号列车。(中国铁路北京局供图)
从“350”到“453”,自主创新不断刷新“中国速度”
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国构建了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2018年,京津城际列车全部更换为“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随后,京津城际铁路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运营。
在自主创新的支撑下,“中国速度”还在刷新。近日,国铁集团组织开展了新型动车组新技术部件在更高运行速度条件下的性能验证试验,试验列车单列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53公里,标志着CR450新一代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
【数字看发展】
基于技术创新,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打造了中国高铁品牌。
近年来,京张高铁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高铁货运动车组成功下线。
【背后的故事】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为精准服务旅客、高效组织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铁维修中,我们研发了基于北斗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铁路作业人身安全防护系统。”北京通信段相关负责人说,职工只要佩戴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北斗定位终端,就可以根据列车位置实现“人防车”、“车防人”的预警功能。
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高铁压缩了时空距离,让“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坐着高铁看中国”已成为不少人喜爱的旅游方式。
今年将退休的北京南站售票车间主任康顺兴记得,北京南站重新投用时又大又气派,但同事们觉得,这么大一个站,可能得几年才能“养”起来,没想到开站当天就“爆满”。从日均发送2万人次,增加到日均发送17万人次,15年来,北京南站累计发送旅客4.51亿人次。
2017年6月26日,在北京南站,一位乘坐“复兴号”G123次列车的乘客在车外与列车合影。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中国愿与世界共享高铁发展成果
我国高铁发展虽然比发达国家晚,但经过几代铁路人接续奋斗,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并愿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
【数字看发展】
中老铁路2023年4月13日首开国际旅客列车以来,截至6月30日累计发送跨境旅客3.3万人次。
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于2022年3月19日开通运营。
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
【背后的故事】
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暑运期间,每天都有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水果通过中老铁路运抵昆明。
雅万高铁目前已进入开通前的准备阶段。正式运营后,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将大幅缩短,改善当地交通状况、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高铁“走出去”,为当地人民的生活铺就“幸福路”,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加速度”。(记者:丁静、鲁静、李溢春、王修楠、王普、鞠焕宗、张晨霖、张可)
标签: